· 2020-10-30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中非;农业;中国与非洲 | 打印
|
2020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论坛应时代潮流而生,伴中非合作而兴,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成为国际对非合作和南南合作的一面旗帜。中非友谊源远流长,农业作为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更是取得了丰硕成果。20年来,中国向非洲多国派出各类农业专家组,为当地农业发展做出贡献,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项目便是其中之一。截至2020年7月,该项目已正式实施20年,累计派遣485人次农业专家赴埃塞俄比亚教学,培训当地教师、学生、农技人员近6万人,为该国建立起较完整的职教体系和人才梯队,为埃塞俄比亚职教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此项目实施20周年之际,为总结和展示项目工作成果,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向该项目参与教师和管理单位发起主题征文活动,《中国与非洲》杂志节选获得一、二等奖的作品,与读者分享这些老师们在埃塞俄比亚的故事。
几曾回眸话非洲
作者:张茂清,1966年2月出生,现工作于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农业农村局,累计14个年头参加援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工作。
2002年秋高气爽之时,我踏上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的土地支教。屈指数来,13载春秋,真可谓历尽艰辛,痴心未改。峥嵘岁月,竞尽风流。
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项目初创时,似乎尚是一片未曾开垦过的处女地。专业教材奇缺,学生上课依赖简单的笔记,编写教材自然成为当务之急。然而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之缺少相关参考资料,编写过程困难重重。还记得在编写《园艺作物生产》中病虫害防治和杂草管理两章节内容之时,时间仓促,需要在完成教学任务外另挤时间编写,加上我英语水平的欠缺,顿生心力交瘁之感。但我迎难而上,为了补齐埃塞俄比亚职教的这一短板,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的安排,连续数月攻关,最终顺利交稿。这次尝试为日后农业农村部组织系列教材的编写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领域提供了范本。根据埃塞俄比亚农职院教学大纲的要求,我连续多年起草编写了《植物保护》《大田作物生产》《植物保护实习手册》等讲义和实习手册,内容覆盖多门学科,细化到昆虫的形态结构识别、标本制作、杂草鉴定、田间杂草危害调查等方面。
除了编写教材,我还和当地师生一起保护实习基地,防止野生动物的危害。我们亲自设计,准备材料,组织工人砍了两百多根桉树,买了近百捆铁丝,几袋铁钉,数十包水泥,建成300多米长、1.5米高的篱笆,总算保住了往后几年种的作物没成野物们的盘中餐。
时光流转,这里的一草一木也逐渐融入了我的生命,孤独感虽仍时常如影随形,但总能烟消云散。每逢节日喜庆之时,当地教职员工都盛情相邀去他们家中做客,教我学跳当地舞蹈,那份古道热肠,暖人心房。
我虽已回归故乡,但对远方的埃塞土地依旧魂牵梦绕。“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我会深深地祝福:愿我们同在地球村,共享无限风光!
张茂清传授病虫害防治技术,实现了洋葱的丰收。
突破困境,“鱼儿”追梦
作者:何望,1964年5月出生,现工作于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累计12个年头参加援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教育技术援助项目。
我时常将自己比作远游的“鱼儿”,在遥远的非洲筑梦、追梦、圆梦。20年前我有个强烈的梦——去看看神秘的非洲,并用自己专长为非洲的水产业发展做点什么;我认为,非洲虽然很多地方欠发达,但它却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只要你有心去创造与实践,环境是可以改造的,贫穷也是可以变富裕的。为了这个梦,我花了两年多时间潜心苦练英语,终于通过了中国和埃塞俄比亚双方官员及专家的考评,开始了我的追梦之旅。
在当地,我带领老师和学生们修建过土池模型,也修建过渔场,帮助当地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2015年3月4日,我与动科系、植物系主任等校领导向修建好的苗种池中缓缓放入第一批400尾罗非鱼种,开始了学院的水产养殖实习活动,也开启了学院的水产养殖实践教学。看着师生们、校领导向我竖起大拇指,我感慨万千。
多年来,我按中国农业农村部的要求,积极主动完成了教学、示范、培训、教材编写及其他任务。在教学上,我不仅给本系的学生上理论课,每年还对来自全国大学和农学院的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同时也参与了对全国渔民、水产技术人员的培训。截至目前,培训学员总人数达4千。在示范上,我不仅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全部内容,包括鱼类解剖与生理、鱼池结构和修建、水质监测和调节、制作鱼类标本等;同时示范比较现代和实用的系统,如鱼菜共生、稻鱼养殖等。在培训上,对不同对象人员培训的内容有针对性进行调整,比如对来自全国的农民和技术人员、学生,培训重点放在鱼池结构、鱼场建设、鱼类生产、鱼场管理等;对本校老师,除上述内容外,内容则更深层次,包括渔网的制作与捕捞、浮游生物的收获与观察计算、鱼类的解剖与生理、池塘构件与功能、水质监测与调节等。
援埃塞俄比亚职教经历让我养成了吃得苦、耐得烦、干得欢的性格。我庆幸我能成为骄傲的援埃塞俄比亚职教人,我庆幸我的汗水没有白流,我的援非职教梦绩可寻、梦已圆。
何望给学生们讲解不同鱼类解剖与生理课。
一本相册
作者:何昌永,1969年7月出生,现工作于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农业农村局,2009年11月至2010年7月参加援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教育技术援助项目,目前正在执行援莫桑比克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项目。
儿子珍藏着一本相册,说那是父亲援非多年来送给他最珍贵的礼物。而对于我来说,那本相册里所记录的一切,早已成为了自己心中一种铭心的自豪、一段难忘的经历和一份真挚的感情。2009年11月至2010年7月,我有幸作为援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教育技术援助项目的教师,在当地alage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植物系任教。相册里的200张照片,记录了我和同事们在埃塞诸多难忘的瞬间,很多时候我都是从心里带着感激拍下这些难以磨灭的影像。
何昌永进行覆膜栽培玉米示范。
还记得刚到学院时,我在和学院教学副院长berhanu先生、植物系主任tamaru先生交流后,很快就确定了教学内容,编写好了教材,走进植物系一年级学生的理论课堂。但上课两三天之后,我发现,学生们在课后表现出迷茫,回答问题也答非所问。经过了解,我得知学生们普遍英语不是很好,加上我和他们完全不一样的发音,他们就很难听懂我讲的内容。经过多方请教、调查和思考,我重新修改教材和课案,把重点从理论教学转移到了田间实践上,而这也正是当地教学的短板。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植物营养”。根据调研到的埃方教师和学生普遍对如何利用当地资源制作农家肥感兴趣但不会操作的情况,我从认识和搜集肥源、制作堆肥和沤肥等入手,先带学生到田间地头操作,再回到课堂进行理论深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式由最初因劳累有抵触情绪,到后来完全接受并充满兴趣;埃方领导、教师也对教学的效果观察在眼中、认可在心里、赞扬在嘴上。oumer院长说:“这支中国教师队伍是我见过最好的教师队伍,不仅充满热情、努力尽责,而且智慧务实、工作富有成效。”
埃塞人民的真切、朴实和热情让我一生都难以忘怀。我仍然记得每当煮了咖啡都会来敲门看我们在不在的驻地清洁员berlage女士;时不时就会给我送来一杯酸酸的却是暖暖的土饮料、还亲手喂我英吉拉的院长家女佣inida女士;那位因为我在她病倒时脱下外衣披在她身上,而在我手上吐唾沫、让我体会了最高的尊重风俗的老太太;还有叫我“中国爸爸”的可爱的伊丽莎白……
时光飞逝,每每想起在埃塞援教工作时的点点滴滴,我都激动不已。现在,我又得益于“援莫桑比克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来到了非洲这片土地,作为农作物专家兼专家组组长,我将继续秉承在埃塞援教工作时的热爱、进取、务实和奉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援非农业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
|
微博关注
|
产品专区 |
|
九游ag登录中心网址的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公网安备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九游ag登录中心网址的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