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石路到水泥路,从玉米到百香果——乍洞村脱贫路上的“最后一百米”-九游会j9官方登录入口

九游会j9官方登录入口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九游会j9官方登录入口-九游ag登录中心网址
九游会j9官方登录入口-九游ag登录中心网址
九游会j9官方登录入口-九游ag登录中心网址 >> 民生 >> 正文

从沙石路到水泥路,从玉米到百香果——乍洞村脱贫路上的“最后一百米”

《北京周报》记者 李一凡  ·   2020-09-27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扶贫攻坚;广西;民生
打印

  随着发动机的一声轰鸣,一辆小货车在灰白色的水泥路上缓缓加速,不一会便驶出了乍洞村,隐入了群山之中。

  覃永福站在一栋贴了白色瓷砖的精致二层小楼前,笑着朝小货车挥了挥手。 

  群山环抱的乍洞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镇。宜州有着“中国蚕桑之乡”的美誉,种桑养蚕已有470多年历史。 

  覃永福是村里的养蚕大户,种桑养蚕已有17年。“我现在一年能养蚕13批,一批大约3万只,经常有收购商给我打电话。”覃永福笑着对《北京周报》说。 

  很难想象的是,事业有声有色、生活衣食无忧的覃永福四年前才刚刚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乍洞村景色(《北京周报》记者 张巍摄)


最简单却最奢侈的梦想

  层叠的青山中点缀着碧绿的稻田,清澈的湖泊水平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群山环抱中的乍洞村景色秀美如画,俨然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闭塞的环境让乍洞村风景秀美,却也让村子因山壑纵横而交通不便。2016年,乍洞村14个自然屯中,通水泥路的仅有1个自然屯,有7个自然屯通砂石路,剩下的6个自然屯只通仅供人行的羊肠山路。再加上村民居住分散、山多地少,这里的村民难以挣脱困扰他们世世代代的贫困枷锁。 

  提到没路带来的不便,覃永福深有感触:“以前到城区卖蚕茧,需要挑着担子来回走8个小时,一次最多挑80斤,只能赚400块钱。送孩子去最近的小学上学,只能周日背过去周五背回来,孩子小小年纪只能住校。”回忆起路不通时的生活,覃永福微微皱起了眉。 

  出行都困难,谈何脱贫致富。把路修好,是村民们最朴素的期待,也一度是最奢侈的梦想。 


“化缘”来的修路钱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这一切发生了改变。 

  20164月,谢万举被派到乍洞村担任第一书记。经过实地调研后,他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当作乍洞村的头等大事。 

  他首先积极向上级争取脱贫攻坚项目资金,但乍洞村各个屯较为分散,每个屯居住的村民数量也少,争取到的资金有限。在一户户拜访村民,获得村民的支持和筹款的同时,他和其他干部积极联系社会各界的朋友和热心企业,为乍洞村修建道路贡献力量。他还参加了当地电视真人秀节目,赢得了一比不菲的奖金投入到道路建设中来。 

  靠着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和一笔一笔“化缘”得来的钱,一辆辆挖掘机开进乍洞村,一条条道路也不断地在屯与屯之间延展开来。到2019年底,乍洞村成功实现了道路“屯屯通”,不通路的生活成为过去式。 

  道路修通后,收购商几乎每月都会开车来找覃永福收蚕茧,他不仅再也不用挑担走山路,还迅速摘掉了建档贫困户的“帽子”。脱贫后,覃永福新修了一栋两层小楼,购置了三开门冰箱、46寸液晶电视等家电。一楼住家,二楼养蚕。为了提高养蚕效率,保证温度和湿度,他还专门为蚕宝宝们装了空调。 

  “道路修到了家门口,连路灯也安装上了。没有这条路,我这辈子也许都无法摆脱贫困。”覃永福感叹道。 


搬或不搬,幸福不打折扣

  “现在不仅收入增加了,全家人也享受到了更好的居住环境,我们现在特别知足。”坐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同福社区党支部书记贲永红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走进位于宜州区城郊的同福移民安置小区内,一排排7层住宅楼在硬化路与小区绿化的拥簇下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住宅楼一层的扶贫车间内,七八个女工正认真制作着养蚕所需的纸板方格簇,扶贫车间外,一辆辆小轿车整齐地停放在停车位中。而在小区外,餐饮店、小卖部、超市、农贸市场、五金店等一应俱全,一群老年人坐在阴凉地,下棋聊天消磨着时光,一辆辆公交车也时不时地从小区外经过。 

宜州区同福移民安置小区(张巍摄)

  为从根本上解决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彻底实现“挪穷窝”“拔穷根”,宜州区建设了包括同福小区在内的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108000多人入住。贲永红一家5口在内的乍洞村53183人,也搬迁到了同福小区。 

  贲永红原本居住在乍洞村的上洞屯。加上她全家在内,在上洞屯也只有3户不到10人居住。在第一书记谢万举的带领下,人口稀少的上洞屯虽然通了路,但屯内村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很快就得到质的提升,“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因为家里穷,丈夫只能在外打工赚钱,我在村委会拿着点微薄的工资,然后和老人在家种一点水稻。这点钱和米也就够我们吃饭的,一点都存不下来钱。”贲永红回忆道。 

  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村子附近没有合适的学校,贲永红只能带着孩子在城里租了个小房子。可工作、老人和土地还在乍洞村,她常常需要来回奔波,生活十分辛苦。 

  所以,当易地搬迁政策落实到贲永红身上时,她和家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往城区。201812月,作为宜州区首批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贫困户,贲永红全家搬进了同福小区。 

  搬到同福小区后,虽然奔波的日子还持续了一阵子,但减少了租房的支出,这点让她很高兴。更让她之前没想到的是,凭借在乍洞村委丰富的工作经验,在20199月,通过选举,贲永红成功当选了同福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在城里的工作也落实了。 

  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其实除了党支部的工作,在同福小区内和小区附近,还建立了许多扶贫车间和工厂,给搬迁至此的贫困户提供了不少工作岗位。 

  “搬到城里后,我丈夫也回到了宜州,在城区找到了一份工作,我们一家5口终于团聚了。没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凭我和我丈夫两个人的工资,这辈子都做不了‘宜州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团聚。”对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贲永红十分感激。 

  有人选择搬走,也有人选择留下。据统计,截止到20201月,选择留在乍洞村的还有贫困人口48131人。 

  “这些留在乍洞村的贫困户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他们在乍洞村生活了一辈子,对这里很有感情,实在是故土难离。”谢万举解释道,“搬与不搬,作为‘三保障’之一的住房安全问题我们都必须为他们解决。” 

  2016年初,乍洞村泥瓦房住户存量高达103户。这些泥瓦房大多年久失修,经过数十年风雨冲刷,墙体早已开裂漏风漏雨,居住环境极差。更让人担心的是,每年雨季到来时,这些老旧泥瓦房坍塌风险极高,极易给村民带来生命危险。 

  为此,乍洞村在实施危房改造的同时,也为贫困户盖起了新的砖瓦房。住上了牢固舒适的砖瓦房,家用电器样样有,卧室厨房卫生间等一应俱全。 

  搬或不搬,选择不同,幸福不打折扣。 


激发村民致富热情的百香果

  拿着一把剪刀,35岁的覃永秋熟练地为百香果剪着枝,精心地呵护着这片属于她的果园。“这批百香果基本都已经挂果了,过不了多久就可以采摘拿出去卖了。”覃永秋高兴地说。 

覃永秋在为百香果剪枝。(《北京周报》记者 李凯至摄)

  虽然即将迎来收获的喜悦,但面对这片百香果园,覃永秋的喜悦却不如前。 

  因为贫困,覃永秋几年前离开了乍洞村,选择在宜州城区工作生活,她的父母留在乍洞村后饭屯,靠种植玉米为生。随着道路的打通,在谢万举的牵线搭桥下,覃永秋和丈夫回到了乍洞村,在原本的玉米地上种下了百香果。 

  “同样是种地,百香果的经济效益可比玉米要高多了。”覃永秋说。谢万举也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过去种玉米亩产300-400斤,一年一亩地只能赚300-400块钱。而百香果只要管理得好,亩产1000斤完全没有问题。保守估计,就算每斤只卖1元,收入也能比种玉米的多3-4倍。” 

  百香果周期短、见效快,对土壤要求也不高,十分适合乍洞村种植。乍洞村为发展百香果产业,对新加入种植行列的村民给予了多项补贴。“不仅百香果树苗不用花钱,因为是第一次种植,我还得到了每亩500多元的补贴。”覃永秋说。 

  覃永秋家的百香果产业发展得顺风顺水,但到了2020年,情况却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疫情来袭,在城区居住的他们选择尽量减少外出,好几个月没去百香果园打理。78月雨季到来,乍洞村遭受了水灾,百香果的品质也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保证经济来源,覃永秋的丈夫近期去广州打工,她也要忙着照顾两个孩子,每周只能抽空来到村里为百香果剪剪枝。 

  面对这种情况,覃永秋在村委会的协助下,积极寻找着新的出路。“无论村民通过何种方式脱贫,只要能顺利脱贫,日子越过越好,都是成功的。”谢万举说道。 


扶产业,更要扶民智

  同样求“变”的,还有养蚕大户覃永福。 

  作为中国蚕桑之乡,宜州有许多茧丝绸加工企业,其产品的相当一部分出口到日本、印度、意大利、罗马尼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进入2020年以后,随着疫情在全球扩散,茧丝绸的出口基本停滞,这也给以养蚕为生的覃永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需求量明显减少了。收蚕茧的企业虽然还是不少,但远比不上去年,收购价格也低了一些。”覃永福说。 

  覃永福表示,近些年村里养牛效益较好,村委会也比较支持。在继续种桑养蚕的同时,他正在考虑分一部分时间来发展肉牛养殖。 

  脱贫攻坚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计。但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易地搬迁不同的是,各个贫困村情况千差万别,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各有不同,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因地制宜、灵活调整。 

  谢万举还在发展乍洞村特色产业上进行着新的尝试。虽然有成功也有不如意,但在谢万举看来,更重要的是,许多村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在修建道路、易地搬迁和发展特色产业之前,村民虽然贫困,但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现状,也没有足够动力去改变这一状态。“近些年,随着村子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从‘要我脱贫’转变成了‘我要脱贫’,大家开始主动探寻脱贫致富的手段,我们的工作也更好做了。”对于这点,谢万举很是欣慰。 

  经过近5年的拼搏奋斗,曾拥有贫困人口10131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8.8%的乍洞村,现在仅剩616人尚未脱贫,且均已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有望顺利通过脱贫攻坚成果验收,实现整村脱贫。而这些,对于乍洞村来说,仅是个开始。(参与记者:李凯至、刘婷) 

产品专区

关于九游会j9官方登录入口 联系九游会j9官方登录入口 广告 订阅服务
九游ag登录中心网址的合作伙伴:

九游ag登录中心网址的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公网安备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九游ag登录中心网址的版权所有。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