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不去冰川考察,就感觉提不起精神,冰川研究确实给我带来了乐趣。”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用简明而朴实的语言评价了自己热爱的科研生活。
冰川,风光绝美,遥远而神秘,却也是人迹罕至的苦寒之地。在常人无法想象的恶劣环境下,康世昌和他的团队数十年如一日投身于冰冻圈科学研究。他们用知识、汗水甚至生命,不断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增砖添瓦,在世界之巅追寻着一个又一个的“冰川梦”。
在珠峰工作的康世昌
“做一名合格党员,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康世昌头上有着无数耀眼的头衔。但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共产党员。他也曾获得过“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尽管如此,康世昌依然一再强调做合格党员的重要性,并把“做合格党员”作为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做一名合格党员,首先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说,“对于科学工作者,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科研。”
在康世昌看来,中国在过去所取得的各方面成绩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经常用横向和纵向比较来告诉我的研究生,只有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和傲人的成绩。”
一片冰心为冰芯
1992年,来自甘肃陇西的康世昌在兰州大学地理系攻读硕士,在导师李吉均院士的推荐下,怀着对青藏高原的崇拜和对冰川的向往,康世昌毅然走上了冰川研究的道路。在此后的20多年,每年5月到10月的冰川科考季,康世昌大都会在冰川中度过。
冰川是地球的年轮,里面刻满了时光的奥秘,而冰芯则是打开奥秘的那把钥匙。冰芯,就是取自冰川从表面到底部的芯。冰芯中不仅保留着过往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还记录着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环境的影响,因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每次看到冰芯从冰川深处钻取出来,就像猎人获取猎物一般。”康世昌说。怀着这样的热情,康世昌曾先后9次挺进海拔6500米的珠穆朗玛峰绒布冰川,并曾钻取出一根长达142米、目前为止在珠峰冰川钻取的长度最长的冰芯。现在,这根142米的冰芯作为珍贵的研究资料,被保存在兰州的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经过多年的努力,康世昌和他的团队对珠峰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变化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不仅为中国也为世界冰川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珠峰是世界之巅和偏远之地,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和区域的人类活动已经对珠峰地区带来影响,这些工作对全球变化研究具有一定的贡献,也为控制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提供了基础。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无处不在,全人类需要采取行动保护地球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家园。”康世昌说道。
冰川看似与普通人很遥远,但在康世昌的眼中,它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全球的冰川和冰盖退缩导致海平面的升高,将影响到海岸带民众的财产安全,特别是未来海岸周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冰川退缩形成的冰湖溃决也会带来洪水灾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因此,看似冰川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在探索冰川的过程中,见证过绝世的美景,体验到科研的乐趣,荣获了无数的荣誉,但更不为人所知的是康世昌和他的团队所经历的痛苦与磨难。在科研领域有这样一句话:在科研中搞地学的最苦,而在地学中搞冰川的最苦。康世昌也向记者描述了冰川科考的困难所在:“在极高海拔地区,每个人处于极度的缺氧状态,头疼、恶心、呼吸困难、没有食欲、无法正常睡眠等等,在此状态下,我们还要做高强度的工作,如运送仪器和物资、搭建帐篷。”
冰川科考不仅是对身体和精神的折磨,更是在与死神打交道。冰川裂缝纵横交错,气候变化无常,每一条裂缝都能让人陷入无尽的深渊,每一场暴风雪都可能让人失去宝贵的生命。面对记者,康世昌也不断回忆起当年遇到的种种险情:“有一次我掉到冰裂隙,好在运气很好,裂隙不是太宽,用脚蹬住冰壁,落入不算太深,最后我被同事拉了上来。有次在念青唐古拉峰考察,夜间飞雪弥漫,找不到帐篷,4个人在雪地中站了一晚上。有次在去各拉丹冬的考察途中,在青海湖边翻车,断了6根肋骨……”
中国的冰川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康世昌等一代代“冰川人”的拼搏和奉献下,中国的冰川研究逐渐跻身世界前沿。近年来,中国完成了第二次冰川编目,刻画了近50年来中国的冰川变化,评估了未来冰川水资源的变化,并分析了冰湖灾害的风险等。这为国家战略,特别是为“一带一路”干旱区水资源及灾害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