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2-25 · 来源:上海证券报 |
标签:供给侧改革;难度 | 打印
|
很多人赞赏美国的量化宽松,但日本可能是一个显著的反例,让后来人明白,没有经济领域新拓展配合的宽松货币政策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安倍晋三自2012年末第二次出任日本首相以来,推行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被市场归纳为“安倍经济学”,主要支点有三个:发行货币、政府投资、日元贬值。实施之初,“安倍经济学”取得了一定成绩,2013年日本实际gdp增长了1.4%,但增长只是昙花一现,2014年实际gdp没有任何增长,2015年只增长了0.4%。日本计划把通胀率推高到2%,但去年4月日本cpi同比增速突然由之前2.3%降到0.6%,并在之后半年里维持下降趋势。在“安倍经济学”没有起作用的情况下,安倍政府开始出现孤注一掷的倾向,希望用负利率把资金向信贷和投资中“驱赶”。
问题在于,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日本作为主要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快速提高是不可能的;投资取决于国内的投资回报率,在高人力成本的情况下,日企更愿意在国外投资建厂;出口取决于汇率,日元贬值已接近极限。从长期看,制约日本发展的结构性障碍仍在:首先,日本的创新能力不如美国,始终找不到新经济增长点,既没有类似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基础创新,也没有类似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其次,企业僵尸化严重,大量企业连年亏损,依靠贷款等勉强维持运营,生产要素无法释放到最有效的领域,大企业和大银行形成了低效率的僵化共生关系;最后出生率不会因为“安倍经济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而提高,老龄化趋势不会改变。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都没有因素能让人对负利率政策乐观起来。
笔者曾听过一位著名经济学者的课,这位学者极为推崇美国的量化宽松,认为这是美国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并说了一段故事,大意是1991年左右日本陷入经济危机,有美国学者到日本宣传量化宽松,日本未予采纳,否则日本可以避免失去的“二十年”。后来笔者看了更多资料,估计这位学者可能弄错了。如果美国是宽松货币政策成功的例子,那么日本就是宽松货币政策无效的例子。自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以来,日本始终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1999年开始实行“零利率”政策;2001年后开始类似量化宽松政策,直接购买长期国债;在2006年宽松货币政策短暂退出后,2008年再次回到“零利率”,并开始购买数以十万亿日元计的各类资产,用于提供流动性。美国经济之所以能率先走出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经济自身的弹性。由于企业的资金来自于市场化程度更好的直接融资,危机下市场可以迅速出清;企业关闭之后,生产要素得以释放,可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资本市场的发达有利于普遍而深刻的创新,新的经济领域被开创出来,如页岩气、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伴随这些行业的发展,一批中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完成经济的新陈代谢。日本和欧洲缺乏美国经济的弹性,单指望量化宽松,恐怕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
日本的管理层未必不明白,没有结构性改革,仅靠宽松货币政策,经济不可能回到增长轨道上。小泉纯一郎在任时曾不顾朝野反对推动经济改革,但国家和社会都有巨大惯性,日本很快又回到老路上。
美国、日本和欧洲实行量化宽松不同的结果,对我国有很大的启示。宽松货币政策只能用于解决短期内的金融危机,甚至刺激的财政政策也只能化解短期内的经济危机,长期经济趋势只能依靠经济本身的活力。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出台了“四万亿”刺激政策,财政、货币、贷款政策齐发力,虽然短期内让经济重回两位数的增速,但今天的产能过剩与此不无关系。今天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正确的方向。但政策有路径依赖的惯性。在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今年1月新增贷款创出2.5万亿的近期新高,令市场震动。去产能、处理僵尸企业是今年五项重点工作之首,如还能持续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企业会愿退出市场吗?最近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提出对产能过剩行业实行信贷控制,主要支持高新技术等短板行业。但金融监管机构能否甄别出过剩行业和短板行业,是第一个疑问;这种甄别会不会演化成行政力量决定企业生死,进而导致寻租空间,是第二个疑问;在市场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金融机构能否确保资金不通过各种渠道从短板行业流向过剩行业,是第三个疑问。从经济史上看,与我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相近的是美国的“里根经济学”,而“里根经济学”发轫于保罗·沃尔克的货币紧缩,把联邦基金利率推高至13.5%。在货币宽松的情况下,企业又能在既有的轨道上运行,产能无法出清,生产要素无法再次组合,供给侧改革的难度只会更大。
提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百年大计,如果能落到实处,必将大增我国经济的长期活力。只是,知易行难,中间还有无数的障碍需要克服。
|
|
产品专区 |
|
九游ag登录中心网址的合作伙伴: |
|
|
|
|
|
|
|
九游ag登录中心网址的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公网安备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九游ag登录中心网址的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