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报》评论员 兰辛珍 · 2019-09-16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教育事业;时事 | 打印
|
中国在7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毫无疑问,这归功于改革开放政策。但在这一历程中,教育的贡献和作用很值得人们骄傲,其对中国经济社会进步是十分重要的力量:中国崛起的过程,也是教育进步创就的人才红利和研发能力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过程。
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也需要大量社会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研发及工业化生产能力等经济活力,以及社会素质和文明进步的基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有着优良的尊师重教传统,但70年前新中国成立时,由于经受过近百年的半殖民统治及日本侵华等各种战乱,使得当时的中国教育资源匮乏,人才紧缺,当时中国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
为了改变国民文化水平低的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便将教育作为发展的重点,兴办了大批公办学校,于1951年建立起统一的学校教育新学制,组织了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新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基本成型。数据统计,到1965年,中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85%。在此期间,中国政府还加大对成年人的扫盲教育投入,从1949年到1965年十几年的时间里,文盲率迅速下降至38.10%,而到了1978年中国人口的文盲率更是降低到了18%。
为了确保所有孩子都能接受到教育,1986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1989年中国政府还实施了“希望工程”,通过民间筹集资金资助贫困学生和援建希望小学,帮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上学。
这一做法让义务教育在全国得到了基本普及,包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都有学上。
从中国70年发展来看,义务教育的普及,不仅提升了国民文化水平,提升了全民族的素质,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人才储备和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制造业大国,与充足的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劳动者是分不开的。
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之后,1987年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报告提出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在中国社会逐渐成为共识和努力方向。
中国教育设备设施等硬件,以及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等软件,在这段时间得到了飞跃。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重要指标。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8%,表明高等教育也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中国劳动者的素质已经开始向大学学历普及。中国高等教育有门类齐全的专业,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留学教育的贡献不容忽视。1978年12月中国派出第一批52名公派赴美留学生起,几十年时间里,中外教育交流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开阔、教育水平的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有着积极的作用。中国经济社会中出现的许多先进的技术,离不开留学归国人员的贡献。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奋斗的目标。实现现代化离不开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过去70年里中国是这么做的,未来也会如此。
|
|
产品专区 |
|
九游ag登录中心网址的合作伙伴: |
|
|
|
|
|
|
|
九游ag登录中心网址的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公网安备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九游ag登录中心网址的版权所有。